午夜粉色秀直播平台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点滴,看看能否唤起你的记忆
在那个依靠票证购买粮食和肉类的年代,各种票证应接不暇:购货证、粮票、米票、面票、布票、油票、工业卷、肉票,还有尿票、粪票、洗澡票、理发票……各种票证层出不穷!每人每月限量8斤白面、2斤米、3两5油,粗粮占大部分,白面较少,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一小块肉。然而,那时的幸福感却很真切。生活困难重重,我们一家八口,用一张肉票买三角钱的肉,低声请求菜店售货员多割点肥肉,回来熬油,把肥肉炼出大量油脂,菜里的油水也会变得更丰富。许多家里的肉票都用不完,还没钱买肉。80年代初,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,家里把凭票买肉的任务交给我,84年春节那次,我去买肉,家里六口人按惯例买十二斤,结果卖肉的说:“你把这只臀拿出来吧。”我高兴极了,回家称重,竟然有十五斤多,还是好肉,受到了父母的夸奖。如今,只要心情好,我每个月还能买几只猪,但已再也品味不到童年的味道。
我曾经历过那个年代,那时农民种粮食,首先要交公粮,许多人虽然自己种粮,却仍然吃不饱,真是大公无私的年代。交公粮的日子特别艰难,肩扛着粮食走二十里山路,烈日当头,满身大汗。一大早起床赶往乡里的粮站,排队验粮,一整天都在等待。每年平均每人分到三百七八十斤口粮,不足部分用糠菜代替。这段艰苦岁月令人难以忘怀。交公粮的过程真是辛苦至极,眼看着一张白条扣完各项提留,几乎没有剩余的钱。那些年,那些记忆令人难以回首;而如今的年轻人,恐怕都未曾见过,也不懂“交公粮”意味着什么。把这些永恒的记忆定格在心中,熟悉的场景、炙热的场面,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瞬间。
六七十年代,供销社非常繁荣。那时是计划经济,买什么都需要凭票,连自行车都要票,连红糖也得有票,没有票就买不到。十几岁的我曾提着2斤装的酱油瓶,带着煤油票,走四里路去集市上的供销社买煤油,父亲还给我一分钱买水果糖解馋。这些事情如今讲给孩子听,他们也难以理解。当年的贫困,真的令人难以回首!